当前位置: 壁虎 >> 壁虎生活环境 >> 端午节为何不是端五节,端午节真的是纪
“五月五,是端午,划龙舟,敲锣鼓……”这是小朋友都会的儿歌。每年阴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那么为何端午节写作“端午节”而不是“端五节”?难道写错了?
战国末期的屈原大夫,因忧国忧民遭奸臣陷害而流放,后楚国被灭投了汨罗江,那天正好是“五月初五”,于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大夫而“设立”了“端午节”,真的是这样的吗?
咱们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何是“端午节”,而不是“端五节”?
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结合,60年循环一次。比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等。月和日也是这种表示方法。如果年月日时都用这种方式表示,加起来正好是八个字,俗称“八字”。
古代一月称寅月,二月称卯月,三月称辰月,四月称巳月,五月称五月。日子也是用天干地支。所以,古代端午节是“午月午日”,后来才改为“五月五”。“端”是开端之意,“端午节”就是“午月的开端”。
古代1、3、5、7、9,奇数为阳,2、4、6、8、0为阴,五月五有两个“五”,所以端午节也叫“端阳节”,“重五节”。
各地风俗不同,端午节叫法也不尽相同,还有五月节、龙舟节、粽子节等等,各种叫法。
第二个问题:端午节是不是因屈原而设立?
这个问题显而易见。因为“午月”亦称“毒月”,是“五毒”(即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盛行,天气炎热,阳气盛而阴气生,此时人容易生“热毒”,故曰“毒月”。而其中的午日尤其厉害,所以人们要祭祀、要驱邪、要避讳。这就是“午月午日”端午节最初的来历。它比屈原要早好几百年。
毒月当中又划分出“九毒日”,即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共九天,为九毒日。其中“五月初五”被称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中端午,五月二十五为尾端午。这九天有很多忌讳:比如不能同房、不能吃辛辣、不能吃寒凉之物等等。尤其同房最为严重,对身体极为不好。
那为何端午节又和屈原产生联系?一是因为屈原是五月初五投的汨罗江;二是封建社会帝王要树立一个“忠君爱国”的“典型”,让人人效仿,于是和屈原联系起来,大肆纪念。
今天,我们过端午节无论是不是纪念屈原并不重要,而是因为一个节日,把大家凝聚起来。小家要聚会,要过节吃粽子。“大家”要划龙舟,要比赛,凝聚人心,弘扬民族文化,这些就足够了。
#端午节怀念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