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晒蛤蟆,再热也不怕”这句农村老话,说的是流传在我国农村端午风俗之一,不过,这种风俗在如今农村,已经比较少见了。在过去,端午节那天为什么农村民众要晒蛤蟆呢?本文就为读者介绍过去农家的这种风俗。这里先把“蛤蟆”和“端午”两个词解释一下,再让我一一道来。1、蛤蟆和端午分别指什么?蛤蟆,在我国不同的地方,说法上有些差异。有的地方专指蟾蜍,也称癞蛤蟆、疥蛤蟆等,而有的地方则指蛙类,为青蛙、蟾蜍等蛙类的统称。俗语“端午晒蛤蟆”中的蛤蟆就是指蟾蜍,俗称癞蛤蟆。癞蛤蟆身上皮肤很粗糙,背上长满大小不一的疙瘩,像生了“癞”或者“癞子”。相对其它蛙类来说,模样是比较丑陋的,看起来比较渗人。也就因为如此,癞蛤蟆成为相貌丑陋或者自不量力的代名词,我国民间就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说法。端午,指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端午”这个词语,在历史上最早出现在晋代,当时有一位叫周处的名人,编撰了一本名为《风土记》地方风物志,书中是这样说的:“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南宋陈元靓编撰的《岁时广记》,记录了南宋之前,岁时节日资料的民间岁时风俗记,书中对“端午”的解释:“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而“端五”之中的“五”,因为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中国传统历书干支纪日,午日就是干支逢午的日子),因此,古人把“端五”谓之“端午”。然而,我国一些农村习俗,“端午”和“端午节”是两码事。比如湖南、贵州等一些地方,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但是不一定是“节”。一些地方把五月十五称为端午节,俗称为“大端午日”,其过节的内容和风俗与端午节没有什么区别。另外,南方一些地方还有其他过“端午节”的日子,大多在五月初五至五月十五之间,从中选择一个日子过端午节,即便是相邻村寨之间,端午节的日子也不太样。比如处于沅江流域的湖南、贵州一些农村就是如此。相传,这些地方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投汩罗江的消息,沿沅水流域往上游传的时候,各个村寨得到消息的日子不一样,过端午节的日子也就不一样。这与沅江流域一些地方划龙舟活动的时间正好重合,即五月初五龙舟下水,五月十五龙舟上岸。“端午晒蛤蟆”中的“端午”通常指五月初五。2、古代的农历五月之“恶月”之说农历五月初五为仲夏之月,天气炎热,人的身体容易出汗,且易中暑和起痧,以及染上各种恶疾,最终会伤身损气耗精元。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对人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的一个月。古人有“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摘自南北朝梁宗懔撰的《荆楚岁时记》)之说。中国古代传统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恶月,又称毒月,或者说九毒日之月。九毒日,古代人认为在农历五月,有九天是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因此将这九天称为九毒日。这天分别是,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共九天。古人认为这九天是“天地交泰九毒日”,而又以五月初五为最毒。古人认为在这些天,要注重养生和避毒,古代由此衍生出诸多饮食方面的禁忌,以及行为方面的禁忌。除此以外,古人五月还有忌讳接触“五毒”之物的习俗。“五毒”之物就是蝎子、蜈蚣、壁虎、蟾蜍、毒蛇五种动物。俗语之中的蛤蟆(蟾蜍)就列入了“五毒”之内。仲夏时节,也是这五种动物最为活跃的季节,古人认为也是它们对人最具有伤害性的时候。浙江一带有俗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歇。”五月初五为端午,是九个毒日之首,是避开“二毒”(即五月中的九个毒日,是自然界中五种有毒动物)最关键的日子。因此,端午这天,古人有避“二毒”的诸多风俗,并作为民俗流传下来,有的风俗现在还存在。例如,民间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在门上挂艾叶、菖蒲,小孩缠手腕上或脖子上缠彩线,还有吃棕子、喝雄黄酒,吃五毒饼,贴五毒画(孩子穿五毒图案肚兜)等等。3、民间在端午这天采制中莗药的风俗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村集市,包括一些县城及城郊的集市,每到端午节的时候,会有有售卖平时我们在山野之中常见的新鲜柴草和藤蔓,这就是民间认为的草药。当然最多的为艾叶、菖蒲,供人端午节在家门上挂起来,以避“五毒”。事实上,艾叶、菖蒲也是草药。过去,农家端午节在农门上挂过的艾叶、菖蒲,干枯后并没有直接扔掉,而是收藏起来。艾叶、菖蒲一般用来煮水洗澡,据说可以强身健体,可使人精神清爽,同时农村人认为,还可以应急之用。农村的夏天蚊虫多,点燃艾叶还可以用来驱蚊虫,效果比较好。“五月备药”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民俗,上面提到的《岁时广记》之中,引用《提要录》有这样的记载:“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过去,在农村,人们还有在端午节这天制作中药的习俗,品种繁多,其中“端午晒蛤蟆”就是普遍流行的一种制中药的办法。4、农村“端午晒蛤蟆”是怎么回事呢?旧时,端午节这天,很多农村流行捉癞蛤蟆的习俗,至今这种习俗仍然没有彻底消失,少数农村依然保存这种习俗,比如河南一带的农村就是如此。农村民众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的经验,认识到癞蛤蟆有毒,看起来也比较恶心,所以在农村才被列入五种最毒的动物(五毒)之一。但是,我国古代中医对蟾蜍很早就开始研究,从古代医书记载来看,古人认为,蟾蜍全身都是宝,被誉为“蟾宝”。农村民众认为,蟾蜍能够清热解毒,尤其是端午节这一天捉到的蟾蜍,毒性最大,质量最好。农村捉到蛤蟆后,加工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方式。端午节这天,人们把蛤蟆捉到后,先将其放太阳光晒一阵子,当它的眼泡鼓胀后,把眼泡内的毒汁挤出来,然后与面粉拌合,再把拌合物揉搓成长条,或者方块和饼状,最后晾干备用。有的放在阳光下晾晒,有的则放在通风的地方让风吹干。这个过程就叫“端午晒蛤蟆”。不过,也有一些地方不用晒蛤蟆,而是直接取汁的,但依然称为“端午晒蛤蟆”,也许是受前面方法的影响,人们叫习惯了吧。第二种方式。也是端午节这天,人们把蛤蟆捉到后,将墨碇塞进蛤蟆嘴中,然后把蛤蟆放在太阳光下晒,估计蛤蟆的唾液浸透了墨锭以后,再把蛤蟆挂在通风的地方,比如墙壁上、屋檐下面、廊道的柱子上等。晒干后,取出墨锭,这种墨锭就叫做“蟾墨”,俗称为“蛤蟆墨”。古人认为,“蛤蟆墨”可治毒疽,用墨涂抹或者画圈,效果很好。按照农村说法,农历五月的太阳很毒,人们容易被太阳光灼伤,人被灼伤后,只要在被灼伤的皮肤上涂抹几次“蛤蟆墨”,很快就好了。这就是农村老话“端午晒蛤蟆,再热也不怕”的真正含义。这里得解释一下墨锭是什么东西。墨锭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都比较熟悉,因为那时小时候读书时,语文课中还安排了几个学期用来学习写毛笔字。写毛笔字少不了三样,纸、笔和墨。而墨分为两种,一种是墨水,打开瓶盖就可以用。另一种是墨锭,得在砚台中放水,然后将墨锭(又称墨、墨块)磨好后才能用,这个过程叫磨墨。塞进蛤蟆嘴中的“墨锭”就是写毛笔字用的墨锭。(这里要特别申明一下:请读者朋友注意,本文只是还原过去农村习俗,说明俗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以上流传农村的制药土办法,本人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格肯定或否定。请勿轻易模仿、相信和尝试,以获得国家资质的从医者,或者中医学方面的专家科学解释为准。这里仅仅只是一种民俗方面的探讨。)(这里5、农村俗语中有“癞毒蛤蟆躲端午”,又是为什么呢?也就是因为旧时的农村有“端午晒蛤蟆,再热也不怕”,端午节这天,田野溪畔很难看到癞蛤蟆的踪影。人们认为,癞蛤蟆是“神虫”,感觉人们对它们极不友好,怕被人捉拿,于是,在端午这一天,它们就纷纷躲藏起来了。因此,农村就有“癞毒(肚)蛤蟆躲端午”,民间也因此也产了一句流传较广的歇后语:“癞毒蛤蟆躲端午——躲一时说一时”。不过,上面所说的“端午晒蛤蟆”才使蛤蟆在端午那天躲起来,这只是民间各种说法之一,农村还有多种说法。比如长江流域的农历五月,正是梅雨季节,雨水多,湿度大,细菌病毒繁殖比较快,这个时候正是这里的主汛期,洪水和地质灾害不时发生。在旧时代时期,医学不发达,农村防疫还没有科学的办法,容易造成疫病流行。过去农村人们认为,癞蛤蟆主要是为了躲天灾。长江流域农村有一句俗语说:“五月五,涨大水;癞蛤蟆,躲端午。”这也说明,长江流域的五月端午前后,自然灾害频繁,连有毒癞蛤蟆都害怕了,躲到它们认为安全的地方去了,人们当然在这段时间很难看到它们的踪影。这也是告诫人们,五月要严加防范自然灾害。然而,端午节过后,癞蛤蟆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在农村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这也就因为存在这种自然现象,古代农村民众认为五月五是一年中最毒的日子。6、什么非要在“端午晒蛤蟆”?在农村有一种说法,“端午晒蛤蟆”只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才有效,其它的日子做的就没有效果了。这是为什么呢?无独有偶,旧时,在农村,有捕食蛙类的习惯。人们认为,端午节前的蛙类都是有毒的,不可捕食。据农村老人的普遍说法,端午前捕食蛙类,吃了会拉不出尿来。在旧时农村,人们认为捕食蛙类,要到长豆角出产为时间节点,有长豆角吃了才可以捕食蛙类。而正常的长豆角出产的时间(注:不是大棚生产长豆角,而是自然生产长豆角),也就是在端午节以后,快进入六月的时候。古人也知道蛙类是有益的动物,专吃虫子的,不然古人也不叫蛙类为“益虫”了。“益虫”之说,主要是因为古代科学不发达,就把蛙和虫混淆了。严格地说蛙类不是虫,按科学的分类,当然也不是“益虫”,而应是有益的动物,现在有人说是“益蛙”。蛙类在端午是否有毒,古人的说法当然不是以科学为依据,而是以时令来作判断。事实上,这是古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对人们的一种劝诫的说法。根据蛙类的习性,端午以前的蛙类,除了一种生活在山里的山蛙外(山蛙的产卵期在农历八、九、十月),生活在田野之中的蛙类大多处于产卵期,而按照长豆角出产的时间,应是在农历五月底到六月初以后了,大多数蛙类才过繁殖期。我国古代人,早就意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因此,人们认为动物在繁殖期应得到保护。古代有一句老话就充分证明了这个观念:“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劝君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这种说法体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平衡观念。旧时,由于农村大多处于贫困状态,物资匮乏,没有东西可食,人们不得不捕食蛙类及其它动物,但是,人们在捕食的时候还是讲究一个度的问题。现在,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我们不仅在动物繁殖期不能捕猎,平时也不能随便捕猎,自觉遵守法律,维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