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壁虎 >> 壁虎的繁衍 >> 为何一般不说端午节快乐,而大部分都说
适逢端午节,大家都会互致问候,一般都是“端午安康、吉祥”之类的祝愿词,却很少用“端午节快乐”之类的喜庆词。即使有个别人用了这种词汇,都会被人提醒。那为什么“春节(除夕)、元宵节、中秋节”可以用快乐之类的喜庆词而“端午节”却一般不用呢?这和端午节的来历有关系。
这是端午节常见的问候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五大有假节日,还有“二月二龙抬头的社日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七月七的七夕节、七月半的中元节、九月九的重阳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阳历12月21-23日的冬至节”等没有假期的“小节”。
前面五大传统节日的“春节(除夕)、元宵节、中秋节”都是喜庆色彩浓郁的节日,人们阖家团圆,欢歌笑语,当然是开心快乐地欢度佳节,快乐祝福喜庆的话越多越好。而“清明节”大家都知道是怀念先人扫墓的日子,就不多说。而端午节是两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节日,为何大家都说“端午安康、吉祥”,不说“端午节快乐”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是先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吧。
还有这样的问候据说,端午节的来历有三种:1,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2,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3,纪念东汉时期的曹娥。不过,第一种纪念屈原是相对正统被大众所认可的,容后详述,还是先说说后两种来历吧。
端午节是因为纪念伍子胥: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国相国伍子胥率吴军大败越军,占领越国国都并俘获越国君勾践。伍子胥把勾践押回吴国当作人质,欲使越国永久臣服,成为其附属国。伍子胥发现勾践有异,力谏吴王夫差杀掉勾践,夫差不听。
在越国大夫范蠡、文种的斡旋下,又私下买通吴国太宰伯嚭进谗言,欲置伍子胥于死地。最后,吴王夫差中计,令伍子胥持剑自杀。临死前伍子胥对身边的人说:“我死后你们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都城的东门上,让我看到越军是怎么样入城灭吴国的!”夫差闻后气极,便在五月初五命人把伍子胥的尸体抛入钱塘江中。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端午节是因为纪念曹娥的:相传东汉时期,上虞有一个姑娘叫曹娥,其父不慎坠入江中,她在江边寻找了多日不见父亲的踪影。在五月初五的那一天,年仅14岁的曹娥投入江中寻找父亲。几天以后,曹娥抱着父亲的尸体从江中走出来。后人为了纪念她的孝心,便把五月初五这一天当成纪念曹娥的日子,这更像民间传说。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对楚国忠心耿耿。尽管他事从于楚怀王,仍然屡遭排挤,处处受挫,平生抱负难以实现。楚怀王死后新王继位听信谗言把他流放,屈原报国无门投汨罗江而死。据说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救捞,从汨罗江一直到洞庭湖终归没有寻到屈原的遗体。当人们知道是打捞屈原的时候,都争相划船而出,以后就慢慢发展成为划龙舟。
因为一直没找到屈原的遗体,百姓担心河里的鱼会吃掉他的尸体,就都自觉地从家里拿米团包好扔到江中喂鱼虾,后来便形成了包粽子的习惯。因此,端午节的来历就是纪念屈原,更有一千多年前的唐诗为证(《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处处受排挤,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但是,无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甚至是纪念孝女曹娥,都是他们人生中经历最大的不幸的时刻,当然不宜有太多的喜庆气氛,应该是相对庄严肃穆的。他们或忠君、或报国、或孝道,这些优良的人格和品质才是后入纪念的根本原因。
端午节除了纪念意义之外,也是天气转热,毒虫复苏出动的开始。毒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尽出,人们用各种方法防五毒,驱蚊虫,保健康。提醒人们进入炎热季节之后,要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毒虫的伤害,这也是端午节大家互致安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因此,端午节是一个纪念前人罹难的日子,也是开始防范毒虫入侵的开始,当然不宜带有过多喜庆、欢乐的气氛,所以大家互致问候都是“端午安康、吉祥”。当然,纪念的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也没必要太严肃沉闷,毕竟没有必要为古人担忧,知道缘由就行。即使有些人非要用“端午节快乐”也不是什么问题,怎样过节每个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