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

沧州日报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第116期

发布时间:2025/3/9 13:00:12   
沧州日报:“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第期网络互动省诗词协会会员赵刚:扬帆沧海,大运狮城。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老师们以大运河文化为背景,就沧州篆刻文化的发展、传承、成绩进行了阐述与回顾。大运河畔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普及传承,篆刻艺术也不例外,沧海印人为篆刻的推广、普及、传承努力着。篆刻文化蕴含着中华风骨,是大运河文化的载体之一。建议在沧州重点文化区域展示一些篆刻作品,作为标识,让篆刻成为大运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沧州文化。读者陈同斌:网上翻看诸位老师的访谈,学了很多大运河与篆刻文化知识。有感于此作诗一首:“实况无缘同步行,回翻壁虎倒爬城。舒眸玺印临高古,悦耳鸿文蕴雅清。大运河融沧海浪,八仙桌汇四方英。莫言小众圈圈小,布白分朱万里耕。”网友“旧时月色”:沧州文化因运河更加繁荣。一船明月过沧州,外来文化与沧州的风雅互相融通。运河水滋养了沧州文化,沧州文化也反哺着大运河。文化血脉的流注,使沧州文馨武劲、才人辈出,金石文章,阅微而知著。当代沧州篆刻同仁,刻精诚于方寸,扬文化于宇内,古老的篆刻在当下焕发出新活力。黄骅读者迟朝峰:访谈中,主持人根据访谈节奏上传了沧州运河文化、篆刻文化源流上的有力佐证,太珍贵了。访谈给人启示很多,其一是文化大众化。这对于篆刻艺术的拓展有普及、壮大作用,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众和生活才是艺术生命力的源头活水。其二是时代化。讴歌新时代,为国家文化助力,是艺术家的担当,正能量的体现。篆刻是小道亦是大道,融入大运河,融入大众,便是大道之一。市书协副主席韩培澄:谢谢沧州日报的朋友们,谢谢“文化八仙桌”这个好平台,弘扬了印学和大运河、篆刻文化。认真聆听了诸位老师的讲话,受益匪浅,这是非常好的一次活动,为我的书法创作也带来了启示,丰富了我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大运河爱心志愿协会会长王成东:几位老师的访谈,有历史依据,更有当下发展文化的分析,谈出了文化的厚度和深度。文化要接地气,大运河文化更要接地气。只有接地气的文化,才能够真正被传承。精准对接大运河,发展包括篆刻在内的沧州文化,是文化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重大课题。读者张树君:这次访谈高朋满座,三位主讲老师分别就篆刻文化的发展、传承、弘扬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发言,主持人语言精炼,节奏明快,声情并茂,紧扣主题展示了大量沧州本土篆刻文物。让读者尤其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深入了解了沧州运河和篆刻文化的传承历程。作家崔新宇:祝贺访谈节目圆满成功,从主持人到主讲嘉宾,学富五车,幽默风趣,为“文化八仙桌”组织的这次活动点赞,为主持人和三位主讲嘉宾的精彩发言点赞,为沧海印人不息的精神点赞!建议沧州的重点文化建筑及休闲地界,如图书馆、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大型公园等,除了正规字体标识牌外,放置一沧州篆刻家的篆刻作品标识,让篆刻成为沧州特色,成为一道风景。在印学界,素有“南有西泠,北有沧海”之说,是运河串起了南北文化,连接起了西泠和沧海两个篆刻团体。沧海印人为沧州乃至全国的篆刻文化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值得向各界推广宣扬。网友杨润浩:网络访谈让人受益匪浅。虽然见不到三位嘉宾老师及主持人的尊颜,但受益良多,有面对面聆听的亲切感。真诚感谢主讲嘉宾和主持人!期待下一期网络“文化八仙桌”,更祝愿大运河与沧州篆刻文化发展得更快、更好。读者秦东兴:我不懂篆刻,但我叔叔爱好篆刻,他常说篆刻是不朽的文化印痕。文字演化是历史发展的见证,篆刻则是文字演化的活化石,比如访谈中主持人传上来的“河间王玺”封泥,就是见证汉河间国历史的重要文物。沧州有不少篆刻文化家庭,比如献县朱惠民老师就对孙子外孙谆谆教导,寄予厚望。希望这样的文化家庭在沧州多起来。长沙汪东明:有幸进群,聆听河北沧州的篆刻和大运河文化。人生就是一段缘,我这里还有当年沧海印社编辑的《沧海印》刊物。学生时代还给《沧海印》捐过10元钱,《沧海印》上登了鸣谢的短文。是网络让我在长沙就能与千里之外沧州的老师们互动,与篆刻文化互动。文化发展,利用好新媒体,与时俱进,十分必要。沧海印社高国松:作为沧海印人,聆听“文化八仙桌”上各位先生的访谈,感觉十分自豪。梳理了我对沧州篆刻文化艺术发展的认识脉络,也感觉到精准对接大运河文化,是沧州篆刻文化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我们定当继承前辈老师们不忘初心、坚守奉献的精神,砥砺前行,扬帆沧海,弘扬文化,坚守于大运河畔。市书协副主席田雨潇:当代意义上的沧州篆刻,在沧海印社努力下,经历35年,创造了很多辉煌。回望过去的成绩,是为了今后更上一层楼,借大运河文化建设的东风,弘扬沧州篆刻文化。感谢“文化八仙桌”栏目对沧州篆刻文化的支持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8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