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

襄阳人的端午节煮草插艾求百毒不侵,风俗背

发布时间:2025/6/20 12:17:40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传承,在所有传统节令中,端午是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除了划龙舟、吃粽子这些南北通行的庆祝活动,你还知道哪些“端午”风俗呢?首先,端午,唐代之前被称为“端五”。所谓端者,就是初的意思。端午本意是每月的初五这一天。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是八月五日,按照古代为皇帝避讳的传统,避“五”字的讳,把“端五”改为“端午”。这本是谄媚迎合之举动,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更加突出了“端午节”的含义,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正好为午,因此“端午”,特指五月初五这一天。相比其他地区,湖北襄阳更加重视端午节。把端午分为三大部分。五月初五称为“头端阳”,五月十五谓“大端阳”,五月二十五谓“末端阳”。在旧社会,每逢五月,襄阳百姓都会在家里挂“张真人”像,修道之人则挨家送“端阳符”,家家喝雄黄酒,宅旁撒雄黄,门口插上艾草,以驱邪避毒。襄阳面朝汉江,一条大江穿城而过,背靠着荆山山脉,到了夏季,难免出没各种毒虫。为了避瘟疫,避瘴气。大家还会制作各种香囊,可以用五彩丝线作袋,内装蒲艾等自然作物,给孩子佩戴,目的就是驱除蝎子、马蜂、蜈蚣、壁虎、蝮蛇等五毒。唱戏打鼓驱赶瘟神。在襄阳西南谷城、保康等山区,旧时因为当地产糯米少,很多人家吃不起粽子,转而替代为“百草汤”的习俗。到了端午时节,趁露水未干之前,大家就会上山采诸如艾蒿、菖蒲各种活血驱虫的草本植物,拿回家熬汤,以此强身健体,达到“百毒不侵”的目的。别小看采集艾蒿,这里面还有不小的讲究。在襄阳,采艾蒿只能在露水新鲜时采集,认为这个时候的艾蒿用来煮水,祛毒效果最好。出门和回家的时候,不管遇着谁都不能开口说话,哪怕打招呼都不行。都会惊着神灵,影响艾蒿的效果。所以大家到了端午节这一天上午,往往都是心领神会点点头,就闪身而过。端午节人们外出野游,往往也会顺便进行斗百草的游戏。将那些非药材的花草择出来,双方持草相对,草茎相交,对拉欲使其断,断者为输。比斗草梗的韧性。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画了一幅《群婴斗草图》,画面上有一群男孩在草石花丛间玩耍,他们两人一组,每人两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就反映的是这种有趣的端午习俗。说到插艾,不得不提到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传说很久以前,民间闹灾,有一天,老神仙来到人间,变成个小老头,到一个村子巡视。他见一个老妇人用白面汤喂猪,汤中还有成块的饼子和馒头。小老头便向她要饭,不但什么都没要到,反而遭来了辱骂。小老头见老妇人太恶毒,便在她家墙上写下“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几个字便化作青烟遁去。第二天一早,老神仙拿着瘟瓶来到村子上空准备降下瘟疫,忽见一妇女抱着大孩子、领着小孩子急忙过河。老神仙不解地问她:为什么不抱小孩子?妇人回答:“大孩子是前妻留下的,小孩子是亲生的。我要照顾好这没妈的孩子。”老神仙很受感动,觉得人间还有真情,于是拔了一株艾蒿,教村民插在自家门口便可免灾。虽然天上下了瘟疫,但全村人都得救了。这一天,恰好是五月初五。便有了之后端午节“插艾”的风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96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