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

解码运河名镇扬州湾头镇运河上的温润玉佩

发布时间:2025/7/4 20:28:27   

“上扬州,拢湾头”,这是流传在扬州周边地区的一句谚语。古时,陆路交通不发达,江都、高邮、宝应、泰安等地的老百姓上扬州,大多靠坐船经水路(运河)到达扬州,而湾头则是必经之地。“拢”是扬州方言,意思就是途经。

湾头,古称茱萸湾。东临古运河,西邻大运河,北通邵伯湖,南望江都水利枢纽工程。《重修扬州府志》载:“汉吴王刘濞开此通海陵仓。”因为古时此地遍植茱萸树,又称茱萸村。此外,这里还是隋唐时大运河进入扬州十三道湾中的第一湾,“茱萸湾”因此得名。

历史上,隋炀帝、康熙、乾隆多次下扬州,均由湾头入境,并留有行宫。唐代诗人刘长卿留下了“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还。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的千古诗句,说得就是今天的湾头镇。如今的湾头,是一座古今融合的小镇,文旅与玉雕产业融合发展;是淮河入江水道的“锁钥”,千里淮河由此归江;是江淮生态大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级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要冲漕运盐运启始地

扬州的历史有多久,湾头的历史就有多久。湾头濒临大运河,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春秋时吴王夫差开邗沟,河道自西向东再折向北,形成运河湾头。三百余年后,又一位吴王刘濞以湾头为起点,开挖出一条与东部海边产盐区相连接的运盐河,史称东邗沟。

那时,这一带已形成村落,遍植茱萸,故而被称为“茱萸村”。又因地处大运河的转弯之处,也叫茱萸湾。隋代大运河的开通,使邗沟南延北展,湾头成为扬州城的重要门户。漕运、盐运,皇帝巡游、官商旅者往返,均由此地经过。唐开元年间(年-),漕运实行分段运输法,即:规定水运中转点,设置粮仓,分段转运,最后到达长安。扬州因濒江临河,水运发达而成为重要节点,每年漕粮中转量达到多万石。漕运大增,湾头愈加繁荣。

大运河经过湾头后,一路流入扬州城;一路汇入长江

宋代,扬州成为两淮食盐输出口岸,接纳沿海食盐余万石。当时,无数盐船由东海之滨西行,须停泊于湾头境内,待查验分装后转运至瓜州淮盐总栈,再销往大江南北各省口岸。元明至清前期,湾头成为两淮盐场所产食盐“设纲攒运”高度集中的地区。经湾头运输到瓜州和十二圩淮盐总栈的盐船,拥塞大运河,两岸盐仓林立,盛况空前。

如同酒融于水,湾头流过的大运河水里都有国家大历史的浓郁味道。12世纪末,宋金争战激烈,黄河被用作战争工具,在山东阳武段决口,顿时黄河奔涌,夺淮夺泗,从此江淮地区失去了安宁。大运河成为了洪水走廊,湾头自然也不能幸免。

明万历年间,淮河水冲决了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里下河地区遭受灭顶之灾,连位于安徽盱眙县境内的明祖陵被淹。为此,朝廷实施“分黄导淮”和“导淮入江”工程,以疏通黄河与淮河的入海和入江通道。年,从邵伯湖南部开辟了第一条淮河入江水道——金家湾河。至清康熙、乾隆以至道光年间,为保住漕运和除却水患,又相继开辟了凤凰河、壁虎河、太平河等淮河归江水道。

大规模的淮河入江水利工程,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湾头因此成为“挹江控淮”的江淮锁钥之一。

年,为改善扬州水上交通,遂从湾头裁弯取直,开出一条新运河直至六圩入江,湾头至扬州的古运河不再通航。从此,喧嚣千年的湾头寂静下来了。然而,湾头古邗沟的遗存还在,运盐河的遗迹也在;新的京杭大运河航道就位于湾头西侧。古老的大运河、年轻的大运河都汇集在了这里。

矗立在茱萸湾公园内的石碑

挹江控淮,湾头烙上深深历史印记

从邗沟风云,历经唐宋元明诸朝,直到清代,湾头一直是扬州城东北门户和重要港口。俗话说:“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茱萸湾到了,也就看见扬州城了。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扬州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水路交通枢纽。贯通南北千里的大运河用于漕运,东西走向的运盐河用于盐运,这两条经济命脉在湾头汇聚。

那时的湾头,是扬州的重要门户,漕运、盐运、皇帝巡游、游客往返,这里是必经之地。隋大业元年,隋炀帝杨广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扬州,领头的豪华大船,据《资治通鉴》记载为“龙舟”,正是在湾头附近建造。沿着蜀冈边缘,为皇帝营造的江都宫层层叠叠,向东逶迤而下,直到运河边的湾头。一座被称作北宫的宫殿后来被唤作“山光寺”。

清帝康熙、乾隆六次南巡,也曾巡幸山光寺。十年后,改寺名为福慧禅寺。现今山光寺仅存山门殿房三间,额匾“福慧禅寺”赫然犹在。北宋年间,湾头成了两淮盐运司专管码头,发展为繁华集镇,店肆相连、市声不断。古镇现存有一条长约2公里的老街,清阮元大学士题写的“古茱萸湾”石额,至今仍镶嵌在老街的石拱圈门上。著名的山光寺、避风塘、石壁虎等遗址,均成为大运河扬州段的重要标志。

隋代的“山光寺”仅余下残破山门

大明寺高僧鉴真赴洛阳、长安参禅游学,来回都从湾头上船、登岸;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这里弃舟登岸,进入扬州城。在大运河千年文化长廊里,湾头就这样被烙上抹不去的历史印记。

过去,到了壁虎坝险滩行船叫“鬼见愁”,自从“三改二”工程完成以后,“鬼见愁”就变成了平安河。扬州为了纪念这个盛举,就在这里建了一个航标塔,寓意“挹江控淮”。多年来,茱萸湾公园内的航标塔不仅起到了灯塔引航的作用,也成为了运河沿线的一道倩丽风景线。

水上大舞台,名人留痕印

自春秋战国始,湾头便成为一方热闹的所在。历代君王霸主、文人豪杰,或驾车御风而来,或搭舟乘风而去。一部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史,使得湾头更像是一个水上的历史大舞台。从吴王夫差到汉代吴王刘濞;从隋炀帝杨广到两宋之交的宋钦宗、宋高宗;还有清代的祖孙皇帝康熙和乾隆等等,他们或是开拓运河,或是躲风避难,或是南巡治水......均直接影响了湾头古镇的历史走向。

康熙帝六次南巡,每次均由湾头坐船进入扬州城。康熙对茱萸湾的名字感兴趣,将他休憩的三汊河行宫,以茱萸湾合名。于是,扬州有了第二个茱萸湾。后人为将两个茱萸湾加以区别,将湾头的称为“古茱萸湾”,而将三汉河塔湾的称为“清茱萸湾”。

至于塔湾为什么叫茱萸湾?康熙在《高旻寺碑记》上说:“茱萸湾者乃惟扬俗称宝塔湾也,居三汊河之中,南眺金焦诸峰,北枕蜀冈之麓,足为淮南胜地。至此水分三汊,西达仪征,南达瓜洲。上江船由仪征,下江船由瓜洲,至此汇归运河北上。

康熙帝为高旻寺题写“茱萸湾览胜”

扬州有两处茱萸湾之名自康熙时始。湾头的茱萸湾曾有隋炀行宫,康熙的行宫则设于塔湾,以示与隋炀帝的区别,表现治理国家的不同观念,启迪后人。除此之外,鉴真大师、刘长卿、苏轼、王士镇、孔尚任、阮元等文化名人在此留下的足迹和诗文,也成为湾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年古镇“正青春”

“东西南北月牙湾,岸水临风是老街”,走在湾头老街,极易为方向所困。老街临水而建,水即内河,内河弯绕,老街绕弯,成月牙形,老街居民又叫镰刀街。老街上,数千条长条石,一直铺出两公里长,如今已被踩磨得平滑,唯有“古茱萸湾”和“保障生灵”依然清晰,基本保持了清末民初的原有风貌。窄窄的街道两侧,是矮矮的青砖小瓦房,一间连着一间,可见昔日这里是寸金寸土之地。

湾头玉器产业源远流长、兴旺发达,全镇有玉器加工户及商户三百多户,从业人员多人,年产出作品近3万件,形成了玉器设计、加工、销售遍地开花的局面。如今,“中国玉雕之乡”已成为湾头一张闪亮的名片。今年7月,广陵区首届“玉润湾头”发展论坛在湾头镇举办,长三角地区玉器产业链党组织跨区协作现场签约。

“湾头的玉器产业有一定规模,但当下玉器产业的发展也迎来转型期,需要通过长三角地区玉器行业优势互补、抱团协作,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湾头镇党委副书记钱波介绍,同时,湾头镇着眼产业新业态、引才新高地、营商新环境,努力推动玉器产业由“制造、加工”向“展销、鉴定”等领域拓展,以玉为媒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从“山子雕”到“玉链条”。近年来,湾头的玉器商户们在积极拓展线下销售渠道的同时,也不断“上云”,为传统行业引入新模式。广陵区玉器商会正尝试打造玉器直播基地,将原石生产、加工、直播销售、大师培训等融为一体,不断助力传统玉雕产业开辟发展新格局。

直播销售玉器

湾头镇的青年玉雕企业家李嘉豪告诉记者,他正在积极打造一个集原石、雕刻、销售、品牌为一体的玉器“超级工厂”。“茱萸湾入选扬州‘运河十二景’也为湾头的玉器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未来我们将打造更加多元化的产销方式,让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天下玉、扬州工’的魅力。”

随着广陵区对湾头片区的融合打造,千年古镇正逐步走入当下,随着时代的律动迸发出青春的活力。今年夏天,广陵区首届“玉见湾头”萌宠童玩节、Slush扬州青年科创节、年扬州市第八届青岛啤酒节、年汉森熊(首届)啤酒潮玩音乐节、ZUI扬州·小满咖啡文化节等,轮番在湾头片区举行,为这座运河古镇在新时代赋予了新形象、新气质。

如今的湾头,一方面提档升级玉器产业,以扬州玉器厂回归、中国玉器博物馆进驻为契机,谋划复建玉石料交易市场,持续扩大“中国玉雕之乡”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聚力文旅开发,着力建设综合性休闲文旅度假区,开拓文旅合作新路径。随着“好多树”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遗址产业园、湾头玉文化创意园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落地运营,以运河历史为基础、以玉器产业为特色、以文旅产业为内核的湾头,正将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再现“上扬州,拢湾头”的繁华。

如今的湾头,如同大运河上的一块“玉佩”,正在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强劲的活力,吸引世界宾客欢聚运河畔,在千年画境里穿越历史,共商发展大计。

(大运河新闻)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

制作曹宇

编校延晨徐蓉

一审桂艳张莉

二审义富肖东

三审晖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98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