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壁虎 >> 壁虎的种类 >> 这个省曾经军阀多如牛毛混战不止,但在民族
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家里人闲聊,有位长辈讲起一件蜀中趣闻。据说有一位范姓军阀多妻妾,曾受邀参加某学校典礼,忽见台下一女生貌美如花,清婉可人。于是心里痒痒的,欲纳其为妾,请校长代为说媒。校长大惊失色:这女学生就是你的姨太太啊,是你派人送来读书的啊!一时传为笑谈。
后来知道这是坊间调侃范绍增的,其实并无其事。范是四川大竹人,出身绿林,早年曾为袍哥中人,因为天生一副憨头憨脑的憨样,人送绰号“范哈儿”。范绍增是民国早期四川一个不大不小的军阀,年蒋介石整顿川康防务后,成为川军的重要将领,为一代抗战名将。上个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傻儿师长》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网上传其妻妾多达40人,据知情人证实这都是无中生有的谣言。他的妻妾有名有姓的不超过7人,且解放后大多都被遣散了。
说起民国的四川军阀,论影响力可能在全国排不上号,但是数量居于全国之首那是肯定的。真可谓山头林立,派系横生,大大小小的军阀多如牛毛。在清末民初反抗满清统治的过程中,四川地区出现了三种武装势力,一是以袍哥为代表的地方民团帮会,二是渗入四川的国民党(同盟会)成员,三是川籍军事学堂师生。这些武装势力拉杆子、扯大旗成立队伍后,逐步掌控了地方军政事务进而形成了军阀。为了发展个人势力,这些大小军阀以同学、同乡、同党为名号,纷纷拉帮结伙,外联强手,由此滋生了众多的军阀派系。各派势力此消彼长,长期混战不停。当时就有“保定系”、“军官系”、“速成系”和“武备系”四大派系之说。
民国四川军阀分布图“保定系"是指出身于保定军校的军人派系。邓锡侯、田颂尧、刘斌三人同为刘存厚的部下,又同为保定军校同学,利害相关,结为保定系。刘文辉也是保定生,在驱杨(森)战争中崛起,成为保定系中最强大的一支。
“军官系”指四川陆军军官学堂毕业的军人派系,以李家钰和罗泽洲为首,李称“遂宁王”,罗称“顺庆王"。
“速成系”指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出身的军人派系,以刘湘为代表,是川军中势力最强的一支,包括杨森、潘文华、王赞绪、钟体道、徐孝刚、王陵基等。
“武备系”指四川武备学堂速成班毕业生,前期以尹昌衡、胡景伊为首,后期以刘存厚、周道刚为代表。
当时有一种说法,以刘文辉防地多、钱多,称为“金龙”;刘湘因争防地以侄犯叔,称“孽龙”;邓锡侯诨号“水晶猴子”,称为"水龙”;田颂尧绰号“冬瓜”,傻头傻脑,瓜气十足,称为“闷龙”。杨森自己无防地,到处乱挤,称为“滚龙”。
虽然,这些派系令人眼花缭乱,但刘文辉、刘湘叔侄俩绝对是重中之重的角色。-年,刘湘击败其唯一竞争对手刘文辉当上了“四川王”(刘文辉比刘湘小7岁,但却是刘湘的堂叔)。刘文辉避走西康后,四川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才告结束。
四川军阀多,其中的奇人异事自然也多。刘湘是四川大邑人。体格健壮,声音洪亮。性格深沉含蓄,勇猛刚毅。在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学习时,平日只知下操上课,从不过问政治。刘特别喜欢唱军歌,晚饭后集体活动时常被推为领唱。因久患眼疾,同学们称为“刘瞎子”。行伍后,因为作战凶狠、敢于拼命,人送绰号“巴壁虎”,又名“刘莽子”。
刘湘刘文辉智谋过人点子多,人脉极广,加之擅长搞多面外交,大家都称他为“多宝道人”。刘文辉退守西康后,因康区蔵民多,刘信起了喇嘛教,对康区所有知名的喇嘛、活佛都恭恭敬敬,让子女去给他们叩头。刘自己平时手不离念珠,每天必诵经以为功课。结果康区的藏民一直没有闹事,人称刘文辉的一串念珠能顶好几个师。
刘文辉刘文辉和刘湘是堂叔侄关系。民国时期,刘氏家族出了3个军长、8个师长、15个旅长、1个省主席和1个战区司令长官。顺便说一句,刘湘曾兼任重庆大学第一任校长。
杨森主政四川时,街头墙上到处都贴着杨的语录,而且每句都以“杨森说”开头:“杨森说:禁止妇女缠足“”杨森说:应该勤剪指甲。蓄指甲既不卫生,又是懒惰!”“杨森说:打牌,壮人会打死;打球、打猎,弱人会打壮!”“杨森说:夏天在茶馆、酒肆、大街及公共场所打赤膊是不文明行为!”虽然蔚为奇观,但确实开文明教化之风。杨森相当长寿且多子女,活了93岁。
杨森孙中山曾派革命党人樊孔周到成都进行革命活动。樊被人暗杀于家中,全身中弹数十处。当时,有人推断系军阀刘存厚所为。于是有革命党人作对联云:樊孔周周身是孔;刘存厚厚脸犹存,此联做得真是工且稳。
年,熊克武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对他说:“你今日起,就再不是清朝的人了!”并向他传授同志相见时的联络暗号:“问:何人?答:汉人。问:何物?答:中国物。问:何事?答:天下事。”都说中山先生和中、日、美(华人)的帮会渊源颇深,从这暗号看此言不虚啊!
熊克武(四川军阀混战的始作俑者)彼时,各军阀之间虽然相互缠斗不休,但对防地的建设还是很上心的,比较注重造福乡梓之地,尤其是教育。以刘文辉兄弟为例:
20世纪30年代,摄影师孙明经在西康省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学校校舍大都宽敞明亮,学生衣着也整齐,一些县政府却破烂不堪。孙就问一位县长:“为什么县政府的房子总是不如学校?”县长回答:“刘主席(文辉)说了,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刘文辉统治下的西康省义顿敦县长和县政刘文辉的胞兄刘文彩(对,没错!就是《收租院》里那个恶霸地主)有亩土地,却拿出亩土地的钱办了一所文彩中学,亩土地的所有收入作为教育基金,用于教师的工资和学生的奖学金。刘文彩在学校建成之后,刻碑明示:学校成立之日,刘家不再对校产有拥有权和使用权。他还为学生交了所有的摆渡费,学生只凭校徽即可坐船过河。文彩中学是按照大学的标准设计建造的,现在更名为大邑安仁中学,曾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中学。
安仁中学(前身是文彩中学)然而,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这些旧军阀带领万勇士出川抗战的英雄壮举!
四川统一军政防务后,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国通电请缨抗战:“和平果已绝望,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求当局早决大计,甫澄愿率川军供驱遣抗敌!”不久,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上,刘湘慷慨激昂,再次声明:“四川为国家后防要地,今后长期抗战,四川即应负长期支撑之巨责。四川竭力抗战,所有人力、物力,无一不可贡献国家……”
年8月,各路川军将领集议抗战事宜,决心放弃前嫌,统兵整编,共赴抗日前线。9月,中华民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四川省主席、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刘湘为第二路预备军总司令,辖两个纵队,第一纵队(后改称22集团军)司令邓锡侯、副司令孙震,下辖41军(孙震部)、45军(邓锡侯部)、47军(李家钰部),经川陕公路开赴抗日前线;第二纵队(后改称23集团军)司令唐式遵、副司令潘文华,下辖21军(唐式遵部)、23军(潘文华部),顺长江东下至武汉。此外,川军第20军由军长杨森统率,由贵州出发赴凇沪战场支援。至此,川军先后共组织了12个军,30余万人,分批出川投入抗战。
川军也有战前动员三十年代的川军装备之劣、军纪之松散堪称举国闻名,“双枪将”是当时的人们对这支队伍最贴切的比喻。除了那些五花八门的老套筒、“汉阳造”、“单打一”之外,川军官兵几乎人手一枝大烟枪。“他们沿着马路,通过郊区,成群结队,毫无秩序。有的穿着军服、戴着军帽,其余的服装则随心所欲,任意穿戴。许多扛枪的人,都把用布包裹着的私人财物,吊在枪杆上。像这种吹吹打打的喜剧般的中国军队,现在只有在传奇故事中才有了……”这是年川军开赴抗战前线后,一位目击四川部队行军的美国观察家的描述。他对他的同僚说,“那种景象真是有趣极了,叫人看得发呆,令人捧腹。”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军队,抗战八年中,却担负了全国五分之一以上的前线作战任务,三百万川中子弟在与日寇的殊死较量中前仆后继,血洒疆场,64万余人慷慨殉难,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川军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此纪念碑于年7月7日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年被湖南湘潭的红卫兵以“为国民党兵痞歌功颂德”的罪名砸毁。年8月15日,成都市政府重塑置放于万年广场。)
抗战时期曾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将军指挥过台儿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川军师血战到底,基本上全军覆没,连师长王铭章都牺牲了。多年以后,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中写下了发人深省的十二个字:“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