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虫药大战肿瘤君之扶正抗癌篇蛤蚧—补肾纳气,扶正平喘能抗癌蛤蚧属壁虎科。蛤蚧是一种专补肺肾、益精血的珍贵中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被称为“仙蟾”,广东人则叫它为蚧蛇、合蛇等。有人赞赏它“情同鸳鸯、功盖人参”,古书对蛤蚧的记载非常有趣,蛤蚧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大壁虎能依靠舌同口腔底部的接触发出粗大而低沉的鸣声,一般每次连续鸣叫5—7声,从“格,格,格”的单音节到如同“蛤蚧——蛤蚧——”的双音节,由高转低,由快变慢,最后终于因为声嘶力竭而只能发出“蛤”而难以听到“蚧”了。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壁虎雄性和雌性常常相互召唤,鸣声此起彼伏,就象一对情侣的纵情欢歌,有时还有整个家族的“大合唱”,声闻数里,跌宕山崖。蛤蚧夜晚栖居榕树,一夫一妻,上呼下应,形影相随,往往捉一获二,虽死不弃,因而入药时必然成双成对。传说将雌雄蛤蚧熔于,研为细粉,制成蜡烛,点燃后,两股火苗飘飘冉冉向一处靠拢,这简直比梁山伯与祝英台更忠贞而感人。关于蛤蚧,历史上有很多传奇的故事。乾隆当了60年的皇帝,活到89岁,这在中国历史上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这与他注重养生是分不开的。相传,当皇帝爷来到江南后,面对秀丽的风光和水灵的佳人而流连忘返,于是白天便游山玩水,晚间便对酒当歌,纵情欢乐,放荡形骸数日后,精力尽耗,使乾隆感到身体不支,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头晕耳鸣,精神萎靡不振,脸色惨白,胃口大减……这样可急坏了随驾的御医。御医说:“这是因肾衰引起气血亏虚的缘故,眼下没有合适的药方”。于是乾隆就发诏示,张榜悬赏民间补肾奇方。有人揭下诏榜,可是进贡皇上的还不能是“药”,因为“百姓请皇帝服药”是犯忌的。于是就按秘方配制,以地道的药材和独特的工艺,制成香醇的美酒来进献皇上,说是皇上为百姓解忧而辛劳过度,请饮用祖传美酒解乏。乾隆一听,十分高兴,就开怀畅饮。那知,第一天饮用后,感到双脚有点力气。连饮数日后,乾隆觉得自己腰间有股暖流涌动而十分舒服,头也不晕了,耳也不鸣了,精力变得十分旺盛。据记载,这个秘方酒的主要药物之一就是蛤蚧。乾隆美酒---人参蛤蚧酒:蛤蚧一对连尾,放火上烤熟,人参(或红参)10-20克,同浸于克米酒中,七日后开始饮用,每日酌量饮20-50毫升。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作用。适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失眠健忘,阳痿早泄,肺虚咳喘,夜多小便等症。李时珍对蛤蚧十分推崇,说蛤蚧功同人参。《本草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古今诸多医家认为蛤蚧常与人参配合运用,可增強益气补虚之效。又因蛤蚧属血肉有情之物,其补精滋髓的功效十分明显。现代中医学者尝用于阳痿早泄、尿频遗精、虚寒羸瘦等肾虚病症,因而素与鹿茸齐名媲美。《太平圣惠方》中的“蛤蚧丸”,治虚劳咳,肺壅上气,“蛤蚧散”治肺痨咳嗽,《圣济总录》中的“独圣饼”,治肺嗽面浮四肢浮,均是以蛤蚧为主药配伍的。蛤蚧四大功效:补肺润肾、定喘止嗽、益精助阳、温壮元阳。历代中医临床多用蛤蚧止咳定喘,治疗“肾不纳气,肺气上逆之咳喘”,其中蛤蚧定喘丸便是古代医家治疗此类疾病的传统名方,历经数百年临床实践,疗效卓著。延至今日,中医用于治疗老慢支咳喘病的药方依然有采用蛤蚧作主药。现代研究:蛤蚧内的有效成分有性激素的作用,平喘作用,免疫增强作用,抗炎作用及其它作用。四十年代初,北京名医施今墨先生山城重庆应诊。有一天,先生乘滑竿出诊,见那轿工抬着人爬山越岭,竟不见气喘,使他惊讶不已。就问其原因,那轿工从口中吐出一样东西来,先生一看,正是蛤蚧之尾,《本草纲目》上讲,此次药能补肺定喘,并说此品"口含少许,奔走不喘息者,始为真也"。先生受此事启发,有意用此药治肾虚之喘,颇有效验。临床上,我们也常常使用这味药,特别是针对肺癌、肺转移癌及放化疗导致的放射性肺炎等。临床常与乌贼骨、人参等配伍使用。我们曾治疗一位肺癌晚期,反复化疗的患者,西医确诊为小细胞肺癌晚期,由于患者年龄较大,临床予以小剂量化疗配合中药治疗。来诊时,患者咳喘,胸闷、痰多,不能平卧,头面部浮肿,考虑,肺癌晚期,反复化疗后肺肾气亏虚,所以,采用人参蛤蚧散为主方,患者服用1周后,症状明显改善,能平卧,咳嗽减轻。病初,一般认为该患者的生存期最长半年,经中医治疗后,患者活了2年半。经典名方---人参蛤蚧散:组成:蛤蚧1对,苦杏仁12g,炙甘草9g,人参12g,云苓15g,川贝12g,桑白皮12g,知母12g。功能:益气清肺,止咳定喘。主治:晚期肺癌或放化疗后肺损伤,也可用于久咳气喘,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日渐消。蛤蚧主产于广西,数量稀少,又有传说蛤蚧最珍惜自己的尾巴,见人捕捉,自断尾巴使药力俱散,因此蛤蚧捕捉不易,物以稀为贵。功在尾之说仍为现今中医临床所习用,有些地方仅以尾入药,可见蛤蚧贵在其尾。在《开宝本草》说:“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形如大守宫,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最惜其尾,见人取之,多自啮其尾而去。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这一段主要讲蛤蚧原为野生,出产于川南、两广山谷或旧墙间,数量稀少。又传最惜其尾,见人捕捉,多自断尾使药力俱散,故有“飞马捉蛤蚧,双叉黏头尾”之说,否则难以得到完整躯身。蛤蚧缘于难求,以稀为贵。药力主要在蛤蚧尾部,而且捕捉蛤蚧要用双头叉子将蛤蚧头尾同时插牢固定,让其不能咬断尾部,才可得到完整的蛤蚧。蛤蚧尾巴在运动中起平衡作用,而蛤蚧尾巴极易断裂,究其原因是因为蛤蚧没有能使其它动物惧怕的防御武器,所以在遇到危险时往往是弃尾而逃,这是它迷惑敌人的逃生法宝,并且蛤蚧尾巴具有再生能力。再生尾断后,仍能继续再生,再断又再生,只要蛤蚧活着,不管年龄多大,尾部都有再生能力。关于毒副作用:古代对蛤蚧的毒性有不同的意见。《日华子诸家本草》载无毒;《本草纲目》载有小毒,并引雷敩记载“毒在眼”;清代《玉楸药解》记载:“其毒在头足,其力在尾”。所以有些本草书上蛤蚧只用尾,去头足。有人对蛤蚧各部位的化学成分和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6个部位的成分无显著差异,其所含氨基酸含量比较接近,在元素方面尾部含锌、铁最多,身含镁最多,头含钙最多;各部位药理作用相近;头眼部与尾部均未见毒性反应,证实了使用蛤蚧全体的临床实践是正确的。临床观察:蛤蚧头、眼和全身都没有毒,全部可用。临床是用全体的,但其效果以尾部最好。蛤蚧临床使用在常规剂量内没有副作用,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儿童哮喘宜少量短期使用,可能会出现性早熟和提前发育。小小食疗方补肾平喘第一粥---人参蛤蚧粥组成:蛤蚧粉2克,人参粉3克,糯米克功效:补肺肾、益元气、平虚喘。制法:先将糯米煮成稀粥,待粥热时加入蛤蚧、人参粉搅匀。用法:趁热食用。主治:晚期肺癌或放射性肺炎。长按指纹标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