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

手工剪纸的民俗文化

发布时间:2024/8/20 15:21:06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郭沫若曾这样赞美道:“曾见北国之窗花,气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哉民间永不朽。”剪纸艺术不仅能够表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群众的审美情趣,也蕴涵民族的社会深层的心理。中国地域辽阔,民俗文化地域深厚,风格迥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俗风情,熏陶出不同的剪纸艺术风格,剪纸艺术在我国民间形成了中国流派。陕西旬邑剪纸在我国剪纸艺术中表现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从自然人文环境、剪纸分类及民俗艺术特色、剪纸与民俗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旬邑民间剪纸的产生、特点及价值。些作品大多轮廓鲜明、构思新颖、构图巧妙,造型简练明快。单色剪纸一般包括三道程序:其一,将选好的花样,依次排列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用水喷湿,抚平,用油纸捻子点熏。待到熏黑,底样自然脱落,纸上就显现出了新花样;其二,在熏好的花样下面订上几层纸供复制使用,民间把这叫“订”。“订”时常用麻纸拧成小纸捻,这种捻子要一头粗壮,一头尖细,订时用锥尖穿透纸面,将纸捻尖头穿过拉到壮头为止,然后将尖头这边用剪柄压实到背面,叠纸不宜过厚,一般三层为宜;其三,用小剪精心剜剪,有些艺人也用刻刀、锉进行剜刻。一般初学者须得苦练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用来剪纸的剪刀刃要细长薄尖,口要平、齐、铰要松紧合宜,不能太松,也不能太死。当然这样的程序更多是对初学者的规范与引导,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则不会太刻板的遵循这些程序。(二)彩贴剪纸彩贴剪纸是单色剪纸不断发展的产物。由于剪纸铰花会剩下众多的纸渣纸绺儿,心灵手巧的旬邑剪纸艺人便利用这些“废品”,巧折妙剪,七拼八凑,构成了独具风采的旬邑民间剪纸工艺品——彩贴剪纸。旬邑彩贴剪纸充分运用刺绣、木板年画的色彩观念,集民间的布堆画、面花的造型观念以及边剪边贴的工艺制作流程,大胆突破,锐意创新。一副彩贴剪纸一般用彩色纸十余多种,并形成了独幅剪贴画张、剪纸壁挂或壁画等艺术形式出现的民间工艺美术新品种,被专家誉为“繁而不乱,艳而不俗”的民间艺术奇葩。旬邑民间彩贴剪纸,构图饱满,内涵充实,创意深刻,拙中投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剪花娘子”库淑兰创作的《青枝绿叶白牡丹》,其构图富于哲理,不禁使人拍手叫绝。画面上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花树,树身却是一个妇女的形象,她向下扎了无数根,向上开了无数朵美丽的花,形象的反映了女人的一生,也高度概括了人类社会,象征人类炽烈顽强的生命力,画面上那青的枝、绿的叶、白的花,浓烈绚丽,反映了旬邑剪纸艺人的表现能力,其画面上点、线、面的结合使用,表现了旬邑剪纸画的丰满醇厚,无论画面上是人是物,是花是鸟,人物刻画都以正面圆脸为主要内容特征,动物表现多以侧身,正脸为主,具有生动形象,纯朴刚正之美。旬邑彩贴剪纸以其华美丰富的装饰效果,苍劲有力的表现形式,赢得了海内外专家的高度赞扬,荣获了“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剪纸之乡”的美称。剪纸是我国传统的装饰艺术,它在生活层面上是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但在更深的社会及文化上却是民间习俗的反映,是民俗的艺术化、形象化表现。剪纸艺术使得民俗在变现形式上显示出灵动、活泼的特点。旬邑民间剪纸大体可分为反映岁时民俗的剪纸类型、反映人生礼仪的剪纸类型以及反映宗教仪式的剪纸类型等(一)岁时民俗剪纸岁时节令,尤其在以阴历计时的传统中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国自古以来以农耕文明为主,所以岁时节日也多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是的农耕文化深深植根于农民的心中,因此民间剪纸多与岁时节令息息相关。(1)窗花窗花是剪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贴在糊窗户的白纸上。窗花品种多样,多以单色的为主,也有半剪半染的彩色剪纸,形式随民居变迁而变化。旧时剪的窗花,适应狭窄的窗棂,单幅长条形。窗的四角用三角形图案装饰,旬邑当地称这种图案为“云子”或“角花”,其余空间贴花鸟、虫鱼、人物、走兽等,随意点缀,万紫千红。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更换新窗纸,贴上各色窗花,以衬托热闹喜庆的气氛。一幅“喜鹊闹春”,道不尽的春意浓浓,一副“连年有余”说不完的美好祝愿。(2)墙花墙花是之装饰室内墙壁,炕围、及顶棚的剪纸。一般包括炕围花、灶头花、顶棚花等。旧时旬邑民居天棚多以芦苇或高粱秸秆绑架,用纸裱糊,俗称“顶棚”。装饰顶棚的剪纸就叫顶棚花。顶棚中心一般是圆形的团花,溶“福、禄、寿、喜、财、吉祥如意、五子登科、连生贵子”等民俗事象为一体,把种类繁多的花卉虫鱼、龙凤鸟兽、人物树木,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上,看起来花中有人、莲下有鱼、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妙趣横生,内涵深刻。知其意者可详观细审,不知其意者仍可当做一幅风俗画欣赏。(3)门笺门笺又称门彩、挂笺、掉钱等,旬邑民间称其为“毛头子(音译)”,是春节期间悬挂于门楣上的剪纸,其形态源于古代挂“春幡”的习俗。《续汉书·礼仪志》称:“立春日,京都立春幡”。门笺一般用红纸或彩纸剪刻而成,呈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下有多种多样变化的穗,人们在除夕或元旦将门笺贴挂在门楣上,以为新年的节物。此外,还有用于清明节的剪纸作品,钱串子、繁爪拉、冥衣冥裤;端午节的蛤蟆、蛇、蜈蚣、蝎子、壁虎等武都样式,即可看做岁时节令剪纸,又可看做宗教信仰剪纸。(1)婚礼剪纸用于婚礼的剪纸统称喜花,,一般都用“囍”字,用“龙凤呈祥”、“喜鹊探梅”等图案作衬托,来装饰迎亲车辆、器物。新房窗户上贴的窗花颇具古典风格,有“合碗花”、“老鼠娶亲”、“老鼠吃葡萄籽”等。鼠为天干“子”,籽与“子”同音,取的都是“多子”的寓意。“葫芦娃娃”以葫芦为框,里面剪莲花上爬着一个胖娃娃,取意“连生贵子”,古人将葫芦看做人类的始祖,故而在剪纸中运用葫芦,是希望人丁兴旺,子孙繁衍。在婚嫁习俗中出现的剪纸种类很多,因境内地域不同,颇有差异。南原迎亲时,迎女郎需要带十个“迎糕”“迎糕”蒸成石榴形状的大馒头,带一只芦花鸡,当地俗语“十个迎糕一只鸡,唢呐花轿去迎亲”。这些礼品中芦花鸡系红布条,迎糕上嵌红枣、核桃,糕的周围用红色剪纸装饰。新娘插在鬓角的剪纸名曰“福寿花”,插在纂髻上的名曰“纂花”。此外,各种嫁妆也用剪纸装饰,有衣柜花、脸盆花、镜花、鞋花、烛台花等等。这些喜欢细致繁复,十分壮观,给人以美好祥和、红火、热烈之感。(2)葬礼剪纸用于葬礼的剪纸色彩低沉,多以白黑两色为主。如灵堂前挂的“灵堂吊纸”大门口挂的“门帘吊纸”、“瓮纸”以及“引(招)魂幡”,还有另台前摆放的“烛台花”、“灵牌花”。同时,用于丧葬的纸货也多处运用到剪纸,纸货上的剪纸颇有讲究,寓意深刻,如“富贵不断头”、“暗八仙”、“二十四孝图”等等,这些传统的剪纸样式,既寄托了人们的哀思,有烘托了丧事的活动气氛,是民间丧葬礼俗必不可少的物品。(3)寿诞剪纸用于祝寿的剪纸多用大红纸剪成“福禄寿”、“松鹤延年”、“麻姑献寿”、“五福临门”等,这些剪纸统称“寿花”,献给寿星有祝其福寿双全,幸福长寿之意。(三)宗教仪式剪纸旬邑民间剪纸还普遍应用于宗教活动。譬如小孩受惊哭闹不休,由此引起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农村老太太就顺手剪出一些粗犷拙稚的“大头娃娃”,还有驱邪送病的“送病娃娃”来送病叫魂。还有求神降鬼的“神娃娃”、“鬼娃娃”,阴雨绵绵,阴云不开时,用于祈晴的“大头娃”(也叫“打灯娃”)等,这些剪纸娃娃,都毫无例外的形似金文的(天)。据郭沫若考证,此乃轩辕黄帝的族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图腾。在原始社会,人们普遍信奉“万物有灵”,认为灵魂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灵魂可以不死,且可以与肉体脱离,所以“送病娃娃”及一切的“神娃娃”或“鬼娃娃”往往扮演着一个替代者的角色,或是替代某一个病人带走灾难,或替代某个神灵、鬼灵,实现关于招魂、辟邪,禳灾、止雨抗旱等多种功能。以后历朝历代,尽管人类的信仰经历了“万物有灵”到“图腾崇拜”再到具象的“神灵崇拜”,这种原始的信仰痕迹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安史之乱时逃到陕北洛川和白水交界的彭衙,所作《彭衙行》中“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指的就是文中提及的“送病娃娃”。其他节日中的剪纸则多以黄纸剪成,用于辟邪,如正月二十三贴于门首的《春牛图》、以及前文提及的清明剪纸、端午剪纸等等,其不仅包含自然崇拜、生殖崇拜,更是阴阳五行观念的体现,也是对人类生命意识的高度阐释。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运用到剪纸作品,应用范围最广的是绣花,包括绣鞋垫、绣枕巾、绣门帘、绣裹肚等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4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