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这是来自于汉代《十五从军征》中的诗句,让作者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当时是“雉”从梁上飞,年之后居然还有“狗”可以飞入太空。冷战期间,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综合国力和意识形态都是美苏两国竞争的对象。此外,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又将目标瞄上太空,将太空变成竞争的主要对象之一。年4月11日,莫斯科时间上午的9点07分,前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登上东方1号航天飞船,并成为进入太空的第1人。不过,在这以前,一条狗为人类的上太空做出了重要的铺垫。62年来,它还在地球上空的轨道上徘徊,未曾回到地面过。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被命运选中的流浪狗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和东方1号航天飞船的飞天成功,完成了人类想要进入太空的夙愿,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成。在此以前,人类对太空的环境尚未知晓,所以许多的动物被当成实验品和牺牲品,为人类的太空梦想做贡献。啮齿动物、壁虎、沙鼠和蜗牛是被送入太空中的第1批地球动物,不过在进入轨道以前,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它们均因环境的变化而丧命。直到一条三岁的流浪狗被送上太空时,情况才得转变。有人说,狗并不是升入太空成功的主要原因,它赶巧遇上成熟的技术罢了。原因的确如此,但在它之后,人类才得以真正地做飞船升入太空。这只狗叫做徕卡,被当成宇航员之前,它还是一条街边的不到三岁的小狗。被苏联宇航局抓去以后,共同参与训练的,还有其他的9只流浪狗。它们每天就只做一件事,接受驯兽师的培训,然后参加选拔。培训的内容是听从指挥员的安排,应依照指令触按相关的按键。当然,训练的程度不仅艰难,还极有可能受到惩罚。比如,听从指挥员的指挥后,会获得相关的奖励;反之,则极有可能会被电击。经过半年时间的重复练习,徕卡在狗群中脱颖而出,成为被选中的宇航员。年10月4日,人类历史上的第1颗人造卫星被前苏联成功发射。一个月后,第2颗卫星即将被发射。不过,这一次的情况有所不同,上面还加载了一位乘客---徕卡。二、飞入太空为了更好地掌握徕卡的生命特征,了解其升空过程中生物机理发生的变化,前苏联给它安装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传感器,时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