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s://m.39.net/disease/a_6169037.html粽子“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五月石榴花开,宋代诗人欧阳修写下此诗,描述了端午节日时的热闹景象。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已有多年的历史。不管是读过的课本还是背过的古诗,端午节总是有它的一席之地。然而,从小就知道的一个节日,你真的了解它的由来与习俗吗?一、名称寓意“端午”二字,寓意深刻。“端”在古时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如端一、端二……而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常采用天干地支,按照十二地支推算,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称之为“端午”。端午节二、节日由来很多人一定很好奇,端午节是先有端午还是先有屈原呢?我们都知道的常识,端午是纪念屈原的。但今天我要告诉你,这仅仅只是端午的传说之一哦!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通常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内容相关。而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的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因此,端午节最主要的两个活动——吃粽子与竞渡,都与龙相关,而龙的历史传说,其实是源于上古吴越先民对龙的崇拜和信仰。也因此有所推测:端午节最初是在吴越一带流行,后来才逐渐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前面说过“五月”又称为“午月”,“五月五日”也可称作“午月午日”,在《易经》中,这一日的星象被称为“飞龙在天”,乃大吉大利之象。先民在每年“飞龙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龙舟”的形式举行盛大图腾祭,酬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三、相关传说前面有提到,端午节纪念屈原只是其中一个民间传说。我们知道,端午节历史由来已久,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会被蒙上一层神话色彩。而端午节便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赋予了多样的民间传说。1、屈原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却为时已晚。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常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年以上。虽然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家喻户晓,因此,端午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2、伍子胥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他的父亲兄长都被楚王杀害。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投奔吴国,协助吴国讨伐楚国,直入楚国都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以报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当时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夫差答应了。伍子胥提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后来伍子胥遭人陷害,被夫差赐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他死前对其邻居言:“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知道后,大怒,将伍子胥的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3、曹娥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4、介子推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四、节日习俗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由于华夏地域广阔,加上许多的故事传说,所以既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也流传了不尽相同的习俗。在这里,给大家说一说主要的几种习俗。1、扒龙舟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2、挂艾草与菖蒲“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3、端午食粽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而且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在高考生进考场前,都要将粽子挂在高处,让考生用手触摸,意为“高粽(中)”。4、拴五色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5、避五毒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