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

说易杂记,第10111213节

发布时间:2024/12/10 19:27:19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u7uo5tq.html
10、东方朔射覆《汉书》载汉武帝令众臣大殿射覆,唯东方朔猜中为蝘蜓,获厚赏,今人以为奇。其实也何奇之有:据“土生之物,缘木上下”等语,可知东方朔当为揲蓍遇丰之小过,故取象蝘蜓。蝘蜓,中华小蜥蜴,身长五至七厘米左右,尾长过身;有野生、家生两种:野生蜥体形稍小,俗称“地龙”、“四脚蛇”,灰白色,皮肤较光滑,腹全白,爬速疾如飞,产卵如花生大,壳软而韧,不易摔碎,幼时常在田里捉玩。家生蜥古称“蝘蜓”,俗称“壁虎”、“蛇虎子”,体形稍大,颜色深灰,食蚊蝇。两种蜥蜴的视感,可比于田鼠(仓鼠)与家鼠、青蛙与蟾蜍。一美一丑,一目了然。“断尾求生”一句成语,盖即来自蝘蜓。断尾活性能保持约一分钟。断尾可迅速续生出来。11、簋簋,古代圆形食器,有盖,盛粮谷类熟食。始为陶制、竹制,后贵族制为青铜。《周易·损》:“二簋可用享”,注家释为薄祀,无误。然而,辞义不尽于此。饮食的排场,周礼制为天子九鼎八簋、九鬲二壶,诸侯七鼎六簋,士三鼎二簋。周礼有因于商礼,两朝食礼当无大异。文王演易时为西伯(侯爵之长),应享七鼎六簋,作卦辞说“二簋可用享”,就有情愿降尊纡贵与士民同甘苦的意思在里面了。12、诂之窘作《周易卦爻辞正训》,释“匪其彭”、“有它不燕”,旬日踌躇,勉强为训,疑惧至今。自惭读闻寡陋,亦憾当今义理大师太多,而小学家太少。“它”,古为蛇虫。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若取此义,则“燕”字又作何解?直释为蛇虫燕雀,岂不真成了巫辞妄语?!13、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筮法》刍议图示晋郭玉璞注《山海经》所引《归藏》,与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出土《归藏》,应是同一版本,内言“宋平公”等春秋时事,可证都是托名的伪作,属地域性易部著作,我称其为战国楚易。这篇《筮法》也当属战国楚易,但两者内容大不相同:《筮法》完整,条理分明,易学,尤其古易研究价值要远高于前者。“筮法”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解为蓍法,也可解为占法。蓍法是作爻成卦的方法,占法则是演象定数以预断吉凶的方法。此“筮法”是介绍蓍法,还是介绍占法呢?须待专家将上面的古楚文字正确破译出来,才能看清楚,下结论。此“筮法”篇分为两卷,共用63支简,刻记了个易卦卦符。前三十二支简,均以每支四个卦符刻记,卦符间填写文字或数字,除“上”、“吉”、“父”、“元”、“巽”、“曰”、“子”等几个字依稀可辨,其余则不认得。十处空白盖皆为小结性文字,以分章节,但应该不是有规则的组合卦群。粗略看来,古易的进化,至战国时期,除了十二辟卦,还没有发明出其他的,有规则的组合卦群。可以看清的数字有5、6、8、9、20、30,其余模糊。但可以肯定,63支简最下方的符号,从右往左,就是1至63的序数,拿到显微镜下应能全部辨识出来。初感这篇《筮法》是一部比较齐整、谨严,混合了商易与周易的作品,蓍法、占法多沿用商易,而卦象、卦位等方面兼采周易。这证明直至战国时代,周易仍未成为楚地的易占系统主流。左卦位图外框,将文王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坎离作了位置倒换,变成了离北坎南。何以如此?曰:受了古易的影响。《周易》之前,古易以乾兑为水、震离为木、坤艮为金、巽坎为火。此外,战国楚易中,八经卦分别象征“八气”:归、藏、生、动、长、育、止、杀以此称易卦兑为“金气杀”、履卦为“杀归尸”。如此,则经卦兑,象为水、金而气为杀了。不仅是卦象层面上的混乱,古易的方位确立,可能也是混取“上下左右”与“东西南北”以为双准。或许,文王、周公父子正是鉴于这种混乱,才对古易作出重大的调整、改革、创新,作成《周易》,使古易的蓍法、占法、卦象等内容,从混乱走向稳定,从模糊走向清晰,并最终固定下来。左卦位图框内人体拟象与《周易》无异:乾首、离目、兑口、坤腹、艮手、巽股、震足。我前年、去年作《周易卦爻辞正训》,考证出《说卦传》漏录的巽祀、巽筮、巽庙、巽王、巽孚象,但有易友存疑。再观《筮法》,左册简中频现“巽”字,或可证实我的考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1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