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端午。今年年的端午节是在6月18日,又6又18的,实在是讨口彩。但其实,端午祝福,一般是说“安康”,而不说“端午快乐”。为什么呢?因为那日子实在是有些悲壮色彩,是“投江”的日子。好像大体都是说屈原宁死不屈的版本更多一些。伍子胥也是忠肝义胆的典范。曹娥是一代孝女传为佳话。但总之,端午习俗也就牵扯出了吃粽子、赛龙舟,等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江浙一带,一提到粽子,很多人会想到嘉兴“五芳斋”这个牌子。的确,在嘉兴市内,多处可见“五芳斋”品牌的外卖和堂吃铺子,路过还可见“五芳斋”大厦什么的,当地、乃至于是在江浙地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但你又知不知道,大名鼎鼎的“五芳斋”有位同父辈造就出来的好兄弟?Ta、和Ta们之间的发展史,有着那么一段故事。浙江嘉兴是中国粽子的发祥地,粽子文化源远流长,嘉兴是全国最具粽子文化底蕴的城市。嘉兴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赢得口碑。江南鱼米之乡,物产富饶,包粽子用的米也是极讲究的。19世纪中叶,嘉兴府地区所产的糯米品种就很丰富,诸如:白壳、乌簔、鸡脚、虾须、蟹爪、香糯、陈糯、芦花糯、羊脂糯,等,三十多个品种。同时,嘉兴也是历史上中国的猪生产基地,产量也很高的还有肉鸡和鸡蛋。这些都是为创造出品质粽子的有利条件。鲜肉粽就是尤为出名,也是非常大众化的喜好品种,也有分了层次另辟了升级版标注为“大肉粽”的。嘉兴是中国粽子之乡,这次在端午时节来探访这绿叶鲜粽的线索,正是恰如其分。门前,一粽形标记、一老翁在包粽子的形象。Ta是何许人也?一会儿进去了,就知道Ta的来头了。入门,一轮硕大的粽子铜像,实墩墩的样子。背后透出一湾水池,鱼儿畅游其中。十分雅致。其中有几尾,在阳光下闪耀着金灿灿的光泽。是金龙鱼吗?好兆头哎!春秋时期,古人用茭白叶包裹黍米,称为“角黍”。还有以竹筒将米密封烤熟,称为“筒粽”。到晋代,正式定义粽子为端午食品。随着历史发展,及加上风土民情对此的改良,包粽子用的叶子、粽子里包裹的食材,渐渐有了变化。专门有一块区域,是各地粽子样式的展示,非常有意思。五月五端午,咱就在其中,选五样长相比较特别的看看吧。广西粽,感觉非常像工艺品,围绕着花边,好看。虽然个头不小,很壮实的样子,但是有了这花边搭配,融入了当地的民族元素。这个花边,是五彩绣花丝带,是布依族的特色。北京红枣棕,像一扎扎“福袋”。这么精巧的样式,好象有宫廷风格的韵味。北京农村还流行大黄米粽,多以红枣作为馅料,包得很大个。沈阳葡萄干粽,细长条扎口,有点像放置经卷的袋子。当地按辅料不同,还有分为葡萄干杂粮粽、红枣葡萄干粽、葡萄干豆沙粽,等。武汉卤藕肉粽,像不像一大条肉枣肠?主角是蔡甸的九孔藕和孝感柳条糯米,两样都是湖北土特产。听起来好素,但,也是有肉肉的。原来扎成一节节的,是突显了“藕”的样态啊!苏州金鱼粽,样子十分讨巧。横着摆放,确实如一条条胖头摆尾的小鱼儿。鱼尾部分是捆扎了粽叶后,修剪出来的。活灵活现。不同的地方,连粽子五花大绑的手法都是不同的。各地的粽子,都融合的当地的民俗特点。再例如:内蒙古地区的牧民,还会以刚挤出来的鲜奶搅拌糯米包粽子,草原特色,奶香四溢。广式的还有荷香粽,以荷叶包裹,荷叶也是具有清香气的。有没有联想到另一道广式点心,糯米鸡,也是用荷叶包裹蒸制的,打开,挖一口,香不香?潮州双拼粽,每个粽子里1/3的甜馅,2/3的咸馅。甜的,主要用水晶馅、乌豆沙馅或红豆沙馅,配甜糯米。咸的,主要用到咸蛋仁、虾米、香菇、腊肠、翅脯、莲子、栗子、南乳猪肉。对这种风味,个人是蛮感兴趣的,有机会要去当地试试。这里的展示中,上海地区朱家角阿婆肉粽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毕竟,那也是上海的一大本土特色。据说那里还插了“阿婆粽”旗幡的就有数十幅之多。阿婆们配个阿婆包,往店堂里一坐,活脱脱的朱家角粽子形象代言人!“阿婆”是很抢手的,也足以有张扬的资本,发展到后来,还匹配了,阿婆茶、阿婆糕、阿婆豆。朱家角阿婆肉粽,这个对于上海本土人士应该不会太陌生了吧?古镇特色之一。中国的粽子代表看嘉兴,嘉兴粽子的摇篮在张家弄。那是个老城区,老城里故事多啊。。。00:31嘉兴人冯昌年在20世纪初,是“真真老老五芳粽”的创始人,就在张家弄,以一张油纸于其他粽子区分开来。随后在张家弄一带,相继开了三家“五芳斋”粽子店,呈“品”字形分布,生意出奇的好。后由其子冯月明继承产业。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三家“五芳斋”粽子店并为一家,纳入国有。而以“五芳斋”为名的粽子,归第一代创始人冯昌年的嫡子冯月明主管。改革开放年代,企业改制,嘉兴餐饮服务公司正式更名为“五芳斋”集团,而冯月明携祖传粽秘方离开“五芳斋”,传承祖业,创办了“真真老老”粽子品牌,第一年粽子产量就达到万只。因商标注册时,与国有的“五芳斋”同字同音,“真真老老五芳斋”由此更名为“真真老老”。冯月明出生在张家弄里的真真老老合记老五芳斋粽子店,从此与粽子结下了缘。一道晒干的粽叶门帘装饰,很特别!粽叶虽然都干了,但依然看得出很平整宽大。手感并没有想象中干了就很脆易断裂,有一定质感。嘉兴粽子已成为中国的非遗项目,那么嘉兴本身的传统粽子有何特点呢?嘉兴粽子,本是白米本色,不加任何调料和酱油,在民初才逐渐演变成现在常见的酱红色。看外观,以为是实心、要蘸糖吃的白米粽?错了。传人粽------第一代创始人:冯昌年第二代传承人:(嫡子)冯月明第三代传承人:(企业管理)邵建国看过了吃的,别忘记了盛的。容器、食具,也是衬托着当地民风。大大小小的桶桶是米升,一种量具。(感觉要是上了环后。。。特容易被混淆。。。)鸟形的装置,是榨汁用的。处理粽子专用的大缸。看,取用食材,要上一个台阶才行的。除了瓶瓶罐罐,灯也是极重要的。摸黑了吃,在那个时代的寻常百姓家,不叫浪漫。你以为Ta是个壶,其实偏不是。铜油灯,材质硬朗,耐高温。不是西式的,才讲究用桌围布什么的。小资人家和大户,中式摆台也很讲究。民国时期的这块桌围,都是绣花的,当时可是手工绣的哟。除了吃粽子,江浙苏杭一带,还有挂艾蒿、带五色丝线、饮雄黄酒、龙舟竞渡,等习俗。宗旨在于要辟邪、除湿、保健。五月五的端午,又有称为是:端阳、重五、天中节、浴兰节、五月节,等等,名头还不少。端午五黄,很多人听说过。用于抗五毒: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但,究竟哪五黄?不少人会弄错。分别应是:黄鳝、黄鱼、黄瓜、黄泥蛋、雄黄酒。哎,有以毒攻毒的意思啊!看个雄黄酒吧,雄黄也算是一味中药,成分是硫化物类。白娘子当年,就因为这,可是给害在耳根子软的许仙手里了。现了原形,露了底儿。当然,也把许仙给吓的。。。不轻!嘉兴是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发祥地,农耕文化与饮食文化的发展还是很辉煌的。粽子的起源,与江南稻作生产,有直接关系,也是古代饮食习俗的一种遗存,并随着历史发展而演变着。之前看过了吃的,再走过去一段,就与实物有更亲密接触了。隔着大玻璃,可以看到师傅们现场包粽子。手势非常利落,每个粽子都要称重后才被包扎起来的,对于份量的把控很严格。两个大罐子是做什么的?整得跟实验室似的。高压锅!在这个透明的工场间里,粽子是现包现蒸煮的。再走过去,穿过门洞,就真是可以有品尝的地方了。来这里,怎么都要尝试一下传人粽。现点现剥,都热乎着。传人粽还有好几种不同馅料的,比如:传人腐乳肉粽、传人秘制大肉粽、传人笋尖鸡肉粽。。。。。。当时,其实蛮想尝试一下传人腊肠粽的,现场那批正好没有。后来买了外带回家享用了。老腊肠也还是很入味嗒~肉质比较厚实。吃完粽子,再一进,就是选购伴手礼的地方了。别看这也算景点,但是粽子很平价。一般单个的传人粽在10~12元,其他的粽子只有几块钱,和刚刚堂吃的一样价。除了特色的传人粽子,感觉有些品种比在上海买到的还便宜一点呢。光是各种馅料可包装的粽子,就辟了一间房。不同馅料的粽子,分门别类堆了好几筐,自选区域里也堆得像小山似的满满当当,但是一会儿就会卖掉很多。这个馆子里,江浙一带的手信几乎都可以买到。太方便了。糕点、酒类。。。。。。都有。除了粽子,嘉兴地区的酱鸭也是一向有名气的。而且都很平价,没有感觉到是“旅游”售价。本身,这个博物馆也是免费开放给民众,让大家更了解粽子文化的。采购土特产区域,人还挺多的。有些东西的包装都不是太大、太笨重,外带起来还蛮方便的。一路走来,还没悟到这个老翁人像是谁吗?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浙江省嘉兴市中基路号(在月河老街上)免费开放从上海出发去嘉兴,非常方便。火车大约半小时~一小时左右的班次都有,按票价不同、车型不同设置。往这个方向的,现在都是从上海南站出发的,近段的,票价都不贵的。如果你还能蹭到什么火车票优惠券,就更划算了。在市内、或嘉兴火车站(注意不是嘉兴南站)出来可直接打车,10元左右的价格,一会儿就到了。其实,从嘉兴火车站前的公交枢纽坐个24路车,也就3站可以了,但下车还要过建国北路桥的。个人觉得不妨打车前去更方便。这次端午过得很应景,不但像往年一样吃粽子,还去了解了一下粽子发展史。尝到了以高汤调制的白米传人粽,这是一大收获!第二大收获,惊喜!回去后,收到了一份礼物,一个非常大个头的粽子,外形并不是我们平日里常见的。托在手里也着实感觉大块。中间高耸凸起,底基四平八稳,像个大堡垒!这是神马东东?第三个收获,就是在粽子文化博物里真的学到了。在粽子文化博物馆里有见到过类似形状的,这个应该是广式荷香粽的做法。这个作为礼物的粽子,出品于上海某老字号的粤菜馆,那么属于广式范畴。对,吻合!准备品尝大粽子去喽!爱味扒弟,端午安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