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

养殖技术成熟,就可以开放市场了吗

发布时间:2022/6/4 14:39:45   

2月24日,全国人大的八条《决定》全面禁止了陆生野生动物的食用,包括人工繁育以及人工饲养的动物。同时,《野生动物保护法》也启动修改,意味着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管理,将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食用只是野生动物利用的一个方向,养殖场的野生动物还会进入到中医药、实验动物、宠物、动物园、私人展演以及皮毛业。

追溯源头,养殖场动物的种源主要来自已有繁育种群、野外猎捕、进口国外种群等三个来源,进口的国外种群,在出口国也会追溯到野外猎捕和已有繁育种群两个组成。

养殖场动物溯源示意图

从公共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出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是保护其野外种群及其自然栖息地,尽量减少与野外种群的非正常接触。因此,在主管部门颁发野生动物人工养殖许可证的时候,除了掌握“成熟”的养殖技术外,还应该评估养殖和交易对于动物野外种群的影响,以此作为前置条件。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整理了一部分野生动物养殖与野外捕获关系,梳理出以下几个类别,希望供大家参考。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非洲灰鹦鹉(Psittacuserithacus),作为智商最高的鸟类(也许没有之一),它一直是很受欢迎的宠物,也在圈养条件下繁殖得很好。但一只鹦鹉要养到十几岁才可以繁殖,而且由于智商高,不是两只养一起就会凑对;万一彼此看不上,就只能再买其它的个体来配。因此,一些繁殖场主就会走私野生个体。一般人想象中,盗猎野生个体,需要冒生命危险,受苦受累,卖价肯定远高于人工繁育个体。但对于非洲灰鹦鹉则不然,因为人工养大一只到繁殖年龄的非洲灰鹦鹉太耗钱了,而非洲中西部一些腐败国家的盗猎和走私又太容易了,导致猎捕野生非洲灰鹦鹉的成本低于人工繁育一直从蛋孵化养大的费用。而野生个体可以改善血统又进一步加大了对于野外种群的猎捕。目前南非的许多繁育场,已成为洗白野捕非洲灰鹦鹉的最大中转站。

遭到非法猎捕的非洲灰鹦鹉图片来源见水印

人们本以为支持人工繁育可以保护非洲灰鹦鹉野生种群,没想到事与愿违,无奈之下于年将其从CITES附录II升为附录I,IUCN红色名录也在同年把非洲灰鹦鹉从VU(近危)调整为EN(濒危),禁止一切野捕个体的商业进出口,由各国CITES办公室(我国对应单位是国家林草局下的濒管办)对所有繁育场进行认证,只有获得CITES认证的繁育场才可以出售非洲灰鹦鹉。

在升为附录I之前,有多少个体是由野捕洗白为圈养,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CITES的进口记录,我们可以略微了解这一当红宠物对于野生种群的依赖。-年显示进口到我国的非洲灰鹦鹉共约只,其中野捕个体约只,占总数1/3;这只中,94%都标注的是“商业目的”。

非洲灰鹦鹉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鹦鹉中的颜值担当——金刚鹦鹉,命运也类似。其中最著名、出镜率最高、在历史上饲养最广泛的绯红金刚鹦鹉(Aramacao),由于饱受盗猎和走私之苦,年就由CITES附录II升为附录I。CITES记录显示,我国近十年一共进口了只绯红金刚鹦鹉作为繁育种源,全部是在苏里南野捕。现在国内外饲养绯红金刚鹦鹉的单位和个人都非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工繁育更为成功的蓝黄金刚鹦鹉(Araararauna)和红绿金刚鹦鹉(Arachloroptera);这两种也是国内近年发放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中,涉及最多的两个物种。但即使这两种,也仍未完全摆脱原产地的捕猎。例如-年合法进口到我国的只蓝黄金刚鹦鹉和只红绿金刚鹦鹉中,分别有只和只来自野捕,占总数56%和68%。

圈养中的蓝黄金刚鹦鹉(左图)和红绿金刚鹦鹉(右图)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大部分宠物龟类与非洲灰鹦鹉的情况类似——人工繁育周期长、耗费巨大,因此即使很多种类圈养繁殖技术成熟,但仍无法遏止野捕。比如最受欢迎的宠物龟之一的印度星龟(Geocheloneelegans),虽然早就实现了人工繁育,但仍有大量个体从南亚野捕并出口到世界各地,使得CITES被迫在年将其升为附录I。陆龟中可能目前只有非洲的苏卡达陆龟(Centrochelyssulcata)、欧洲的缘翘陆龟(Testudomarginata)、南美的红腿陆龟(Geochelonecarbonaria)等少数几种的圈养种群,可以满足宠物市场的需求。

野生状态下的印度星龟摄影/baboon

爬圈中对动物个体都会区分CB(Captive-bred,圈养繁殖)、WC(Wild-caught,野捕)还是CR(Captive-raised,野捕后在养殖场暂养一段时间)。负责任的饲主会选择价格昂贵的CB个体,不但容易养活,还会免去后期巨额的医疗费用;但也有无知的入门者会贪图便宜购买WC个体,结果不但所购动物会大概率因长途运输所受的压力和折磨而死,即使没死,后期也要花费巨额财力来祛除各种携带的疾病和寄生虫。

本土水龟类则相反;由于对野生品相的追捧,三线闭壳龟(Cuoratrifasciata)等种类的大量圈养种群仍不能遏制人们在野外继续对其同类疯狂追捕。黑眉锦蛇(Orthriophistaeniurus)则代表了另一种情况,国内被捕捉食用,一度是野味市场最常见的蛇种,欧美则视为美丽的宠物,进行圈养繁育。

野生状态下的黑眉锦蛇摄影/baboon

对于以上这一类动物,如果开放市场,使得私人可以合法地将其作为宠物饲养,可能会对野外种群带来很大的风险。

管理上,需要由林业和市场监督部门进行极其严格地管控,并且有第三方机构对行政执法开展独立监督,严防非法野捕个体的混入和洗白。每一个个体都要进行唯一的标识;涉及进出口物种的每一家繁育场、宠物店都要经过濒管办的认证,并且在网上数据库向全社会发布,接受公众的监督;每一位饲主也要在数据库中登记并随时更新动物的信息,以便于警方日后的查验。

对于很多把野生动物作为宠物的爱好者来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1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